城市生命線係統解決(jue) 方案供應商 為(wei) 韌性、智慧城市建設賦能
近日,國家發改委、工業(ye) 和信息化部、科技部等八部委聯合發布的《關(guan) 於(yu) 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》提出,到2020年,建成一批特色鮮明的智慧城市,聚集和輻射帶動作用大幅增強,綜合競爭(zheng) 優(you) 勢明顯提高,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務、創新社會(hui) 管理、維護網絡安全等方麵取得顯著成效。
智慧城市是運用物聯網、雲(yun) 計算、大數據、空間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術,促進城市規劃、建設、管理和服務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。
近年來,我國智慧城市建設取得了積極進展,但也暴露出缺乏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、體(ti) 製機製創新滯後、網絡安全隱患和風險突出等問題,一些地方出現思路不清、盲目建設的苗頭,亟待加強引導。
為(wei) 此,《意見》提出智慧城市建設按照走集約、智能、綠色、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的總體(ti) 要求,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(jue) 定性作用,加強和完善政府引導,統籌物質、信息和智力資源,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應用,加強城市管理和服務體(ti) 係智能化建設,積極發展民生服務智慧應用,強化網絡安全保障,有效提高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和居民幸福感受,促進城鎮化發展質量和水平全麵提升。
《意見》同時要求,智慧城市建設要科學製定頂層設計。各地政府要從(cong) 城市發展的戰略全局出發研究製定智慧城市建設方案。方案要突出為(wei) 人服務,深化重點領域智慧化應用,提供更加便捷、高效、低成本的社會(hui) 服務;要明確推進信息資源共享和社會(hui) 化開發利用、強化p息安全、保障信息準確可靠以及同步加強信用環境建設、完善法規標準等的具體(ti) 措施;要加強與(yu) 國民經濟和社會(hui) 發展總體(ti) 規劃、主體(ti) 功能區規劃、相關(guan) 行業(ye) 發展規劃、區域規劃、城鄉(xiang) 規劃以及有關(guan) 專(zhuan) 項規劃的銜接,做好統籌城鄉(xiang) 發展布局。
在智慧城市建設中,《意見》提出,要積極運用新技術新業(ye) 態。加快物聯網在城市管理、交通運輸、節能減排、食品藥品安全、社會(hui) 保障、醫療衛生、民生服務、公共安全、產(chan) 品質量等領域的推廣應用,提高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,逐步形成全麵a知、廣泛互聯的城市智能管理和服務體(ti) 係。鼓勵電子政務係統向雲(yun) 計算模式遷移。在教育、醫療衛生、勞動就業(ye) 、社會(hui) 保障等重點民生領域,推廣低成本、高質量、廣覆蓋的雲(yun) 服務,支持各類企業(ye) 充分利用公共雲(yun) 計算服務資源。推動信息技術集成應用。麵向公眾(zhong) 實際需要,重點在交通運輸a程聯運、城市共同配送、災害防範與(yu) 應急處置、家居智能管理、居家看護與(yu) 健康管理、集中養(yang) 老與(yu) 遠程醫療、智能建築與(yu) 智慧社區、室內(nei) 外統一位置服務、旅遊娛樂(le) 消費等領域,加強移動互聯網、遙感遙測、北鬥導航、地理信息等技術的集成應用,創新服務模式,為(wei) 城市居民提供方便、實a的新型服務。
對於(yu) 智慧城市建設的資金問題,《意見》強調,各地政府要建立規範的投融資機製,通過特許經營、購買(mai) 服務等多種形式,引導社會(hui) 資金參與(yu) 智慧城市建設,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(ye) 發行企業(ye) 債(zhai) 募集資金開展智慧城市建設,嚴(yan) 禁以建設智慧城市名義(yi) 變相推行土地財政和不切實際的舉(ju) 債(zhai) 融資。
《意見》明確,到2020年建設成的智慧城市要具有公共服務便捷化。在教育文化、醫療衛生、計劃生育、勞動就業(ye) 、社會(hui) 保障、住房保障、環境保護、交通出行、防災減災、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領域,基本建成覆蓋城鄉(xiang) 居民、農(nong) 民工及其隨遷家屬的信息服務體(ti) 係,公眾(zhong) 獲取基本公共服務更加方便、及時、高效。
城市管理精細化。市政管理、人口管理、交通管理、公共安全、應急管理、社會(hui) 誠信、市場監管、檢驗檢疫、食品藥品安全、飲用水安全等社會(hui) 管理領域的信息化體(ti) 係基本形成,統籌數字化城市管理信息係統、城市地理空間信息及建(構)築物數據庫等資源,n現城市規劃和城市基礎設施管理的數字化、精準化水平大幅提升,推動政府行政效能和城市管理水平大幅提升。
生活環境宜居化。居民生活數字化水平顯著提高,水、大氣、噪聲、土壤和自然植被環境智能監測體(ti) 係和汙染物排放、能源消耗在線防控體(ti) 係基本建成,促進城市人居環境得到改善。
基礎設施智能化。寬帶、融合、安全、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基本建成。電力、燃氣、交通、水務、物流等公用基礎設施的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,運行管理實現精準化、協同化、一體(ti) 化。工業(ye) 化與(yu) 信息化深度融合,信息服務業(ye) 加快發展。
網絡安全長效化。城市網絡安全保障體(ti) 係和管理製度基本建立,基礎網絡和要害信息係統安全可控,重要信息資源安全得到切實保障,居民、企業(ye) 和政府的信息得到有效保護。
掃一掃谘詢微信客服